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与之相对的词是恶。
写到这儿,想起老上海的一件民俗—八大件。由此观之,不是文字处理软件不赚钱,而是巨人公司没有掌握Windows平台下的文字处理技术。
不过,从统计角度看,多元化经营失败的企业居多,成功的只是个别案例,没有大面积推广的借鉴意义。西方人是纵向比较的,以时间为坐标。学术界对此也没有肯定的说法。借助高超的飞行本领和长长的尖嘴,蜂鸟以吸食花蕊中的花蜜为生,小日子甜甜蜜蜜。为此,古人发明了 八大件:小方桌、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这些工具有多种功能,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
没有蜂鸟的翅膀和长喙,也品尝不到花蜜。结果,保健品行业的大面积歉收,连累了软件业务,也拖垮了房地产项目,导致巨人大厦成了最著名的烂尾楼。此外,政府是一个法人组织而非自然人,实际的委托人和代理人是政府官员。
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公有产权都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虽然改进的公有制引进了通常私人所有权意义上的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一般公有制的内在矛盾,但仍然存在下述内在缺陷和问题: 1.激励机制问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私有制和公有制的二分法来描述复杂的所有制关系,更不能以抽象的公有制为标准判断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以此排斥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因此,加强立法及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和法律制裁力度,是重建产权制度的重要环节。
因此,两种公有制的理论指向与实际操作完全背离,并异化为国家(行政)所有制或国家(行政)控制的所有制,它既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所有制相差甚远,又与现代产权制度相悖。对代理人的监管不能采取传统的办法,应在制度上下功夫,应推行不同方式的代理人责任制,如委派代理人责任制、市场聘用制,并制订一整套代理人责任、风险、收益和成本对称的管理制度(西方国家有很多现成的国资管理办法,我们可以借鉴引入)。
其三,两种公有制都是手段至少是后进国家实现赶超模式的强制工业化的手段。那么,何谓所有制?多数学者认为,所有制是一组财产权利关系,它与产权制度同义或等价,讲的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占有、使用、收益、交换等权益的规则。中国发生的绝大多数问题,包括小至随地吐痰都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侵权问题。正如马克思指出,发生在两个共同体之间的边缘地带的交换导致了原始公社的解体,恩格斯也曾严厉地批评对内直接产品分配,对外交换产品的所谓经济公社的虚幻性。
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一样可保留国家最终所有权,改制为国有,与此同时赋予农民永佃权即永久使用权,也可采取直接私有的方式。产权制度是一套复杂的程序、规则以及法律体系。国企国资改革首先是将所有权从行政权中分离出来,然后从所有权分离出经营权,形成法人财产权,再后就是建立委托代理关系,以市场产权关系逐渐替代行政指令关系,绝大部分国企国资正沿着这条路前行。权力的高度集中且不受监督易产生腐败,革命理想的憧憬和阶级斗争的恐怖成为不可缺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从苏联引进并融入中国传统,模仿马克思社会所有制的某些设想而形成的,其极端状态是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如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全面公有化和农村免费食堂等等。程序公正要求国资的处理遵循法律化、制度化、透明化、市场化原则,减少或杜绝暗箱操作带来的内部人交易和以权谋私。
由于政经合一,所有权体现为政治权,行政指令规则替代了产权规则。4.马克思设想的社会所有制。
革命的胜利再一次将其冻结。二是消除贫富差别的共同富裕论,将公有制与均富相联或相等。这就不得不引发人们的一个现实思考:这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吗?为什么会出现三不管呢?社会主义优越性何在呢?如果是私人财产,冰棍会融、苹果会烂吗?左边在理论上高唱公有制的优越性,右边讲的是现实的所有制状态,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的争论能有结果吗?然而,不论我们在理论上如何标榜社会主义公有制,无可争辩的铁的事实是: 一些代理人肆意掠夺国资和侵犯公权是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不承担责任,放任国资要么无效率要么流失而不敢管或不能管,主人和公仆都名不副实。又由于上述1/N和N1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公民参与政治或经济表决的热情也在递减,委托人不同程度的缺位时有发生。一言以蔽之,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实际通行的所有制相互背离,公有制(产权)的公开规则和潜规则并行不悖。三是目的论,公有制是目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两种公有制结构在苏联东欧的解体和在我国的调整就是明证。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社会财富在物质形态上越来越难以分割而表现出整体性,当今的私人占有更多地体现为社会资本的私人权益,而不是所有物的独占权,如股份制企业的股票凭证等。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程序公正来处理国有资产。二、两种公有制的缺陷与困境 (一)一般公有制的内在矛盾 1.非排他性与公有资源稀缺的矛盾。
我国产权制度的法律建设尤为滞后,至今也没有一套包括公共产权在内的完整的财产权法典。由于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个人不再单独排他的拥有生产资料,单个体(社会成员)在社会集体中集合的占有生产资料,占有不再表现为所有权,所有制不再具有排他性而失去本来的性质,如果沿用所有制概念,它是一种在直接社会化生产中重建的集合的个人所有制即社会所有制。
应废除公有和私有的身份制度,按照资质条件实行标准的产业准入制度。苹果论专挑烂苹果吃,结果全吃烂掉的,与其烂掉,不如卖掉。尽管不如人意,但在政企分开方面取得的进展是不容置疑的。相似于此类所有制还有区域(包括小区)的只允许区内居民共享、对外排他的所有制,等等。
它与古今中外的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村社)所有制既相似又不相同。私有制是一个极有弹性极富争议的概念,在宽泛的定义上,它在中国被称为非公有制而包括两种公有制之外的所有财产制度。
6.改革农村集体所有制,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公有产权改革的核心环节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建设。
前者如蜜糖,后者如鞭子,轮番使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强调他的未来社会所有制的世界性而非国家性或区域性以有别于过往公有制。
正是体现为人类的宗教精神、人文关怀、理想和利他情操等等人性支撑了公有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公共池塘所有制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有限的公共资源或资产所有制,其中包括池塘、草地、河流、森林、矿产等等公共财产。在公有产权不量化或不分割到共同体成员的前提下,承认每个共同体成员的隐性产权(相对量化到个体的显性产权例如按份或不按份的共有产权而言),个人隐性产权的集合等于共同体产权即公共产权。国家(广义的政府)以革命和全体人民的名义行使全民所有权或委托权。
另一种观点认为,两种公有制尤其是全民所有制(国有制),其根本缺陷在于所有者虚置,要加快改革,要转为非公有制,否则不仅租金耗散,而且连本都保不住。国企28年来一直被认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但事实上,除了出售国企国资以及转制上市外,实质进展似乎不如预期和想象。
就现实的公有制而言: 首先,国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只是公有制家族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2)国有(全民所有)制改革问题。
如前所述,两种公有制并非中国社会的产权自发演进的结果,而是通过革命剥夺,通过引进和设计而嵌入现实社会中的新所有制。中国人之所以普遍对明天感到担忧,存在不安全感,就是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护。